正式会员

- 积分
- 62
- 金钱
- 16886
- 威望
- 62
- 注册时间
- 2010-9-10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的下一代理应有更幸福快乐的童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对童年的感受,相当多的孩子不无忧伤地表示:“……我们除了读书以外没有其他娱乐,我们缺少玩耍的伙伴,我们背负父母的高期望,我们没有自己的秘密,我们不能自己选择未来……”
5 J: | S9 A& z' _% w/ @ L: F! T- x7 r7 `0 |
童年,人生只有一次。
. \$ I+ A- K: d. W% W% E. v. A5 ~4 L R( `: y" D/ r p% r3 f
在大多数人看来,童年意味着天真,童年意味着快乐,童年意味着幻想,童年意味着无忧无虑,童年还意味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
% \; S3 M0 [: R! B! o4 t" c7 V5 u$ R, c1 X
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所以有的父母轻而易举地回答:我们当然倾己所能,给孩子一切。但童年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关注什么,父母考虑过吗?更有不少父母,在“一切为了孩子好”的庇护伞下,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设计好了孩子的成长宏图。然而,父母是否知道,孩子的能力与特长是不是与这样的设计相吻合呢?* p' h7 P `; {
- u# A, K: _4 q# y+ t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的下一代理应有更幸福快乐的童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对童年的感受,相当多的孩子不无忧伤地表示:“……我们除了读书以外没有其他娱乐,我们缺少玩耍的伙伴,我们背负父母的高期望,我们没有自己的秘密,我们不能自己选择未来……”这,通常就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孩子的童年,往往承载了过重的负荷。童年不再天真,童年失去了快乐,童年消失了幻想,童年开始与忧愁相伴。
* \% E/ r9 R9 U5 g# I& G4 y8 Y8 K! C' L$ _4 p4 P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呢?
( N7 C) Z7 l, W) X0 [2 H" E$ [+ C" C; E: G. z1 E, Q- b1 n
留下“童年”本身, E/ v' C- L% z
* Y. z! v" U1 z& z* N P
百余年前,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就提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样的观点至今仍为不少人所津津乐道。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向,我们越来越忽视了孩子童年的天性。从本质上看,天性是需要逐步展开并慢慢加以引导的,而这与竞争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似乎并不合拍。所以,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天性来换得的快速成长,往往成为许多父母的选择。
4 z, f7 X4 W2 K3 k* o) E0 N% [5 u
- g- f0 S( Y& d( ?4 z8 m c, V% v, B" V淘气顽皮、好奇好问是孩子最典型的天性。孩子生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童年期的心理活动特点。孩子活泼好动,不仅爱玩买来的玩具,也喜欢戏水玩泥沙,还爱拿着彩笔涂涂画画,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孩子玩耍、描绘和探索的对象;孩子会缠着你问“这是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每天少不了要听几个故事才心满意足……( l' d( {9 j' \5 Q7 a
2 g5 i; v! @/ j" }* O1 I
现代父母通常用高智能化的玩具来限制孩子玩泥沙,为的是避免孩子弄脏了小手,弄脏了漂亮的新衣服,还以为这是开发孩子智能的最佳选择;现代父母让孩子成天待在家里不能外出,怕的是孩子在探索中遇到危险;现代父母为孩子准备好一大摞图书和VCD碟,以为这比回答孩子的问题和讲故事更有权威……) z) M+ X" R+ N& E2 y
7 j8 l4 w! i- T3 ^9 D
然而,正是父母的精心设计限制了孩子天性的展开。试想,玩泥沙哪有那么多规则和羁绊?不经历探索的“风雨”,又怎见发现的“彩虹”?源自天性的游戏、玩耍和发问是童年期孩子每天的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启发性,既是儿童学习的自然途径,又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及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尊重孩子的天性,还孩子真正的童年,父母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仅会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智慧与创造的灵光也会时常闪动。
4 P w: R' G5 V G/ C5 D
( x) w( Q+ R( L7 Z3 {6 i& Y1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3 ~( b* j2 p* t. i. ^+ |
8 Q9 I% l2 X" }! Z h不要因为孩子看起来尚小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不闻不问。其实,孩子也有着丰富的、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例如,一岁左右的婴儿,日常离不开照料者,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感及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以更好地适应周围世界;两岁左右的孩子,会说会走会自己吃饭,通常会对大人的要求说“不、不要”,努力尝试自主性的探索,充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四五岁的儿童则迫切需要参与各种各样的玩耍和同伴之间的交往,从游戏和交往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小学阶段的儿童,最希望能处理好学习与玩耍、家长与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从童年迈向青春期的孩子,则开始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具有更强的自我关注与自我体验的愿望。( H; _" Z4 i0 c2 E6 D
6 D8 x2 l+ k9 Z1 i孩子的心理需求还因家庭和父母的养育方式而异。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以及独生子女现象,易造就两类亲子交往的家庭类型:过度关注型与参与不足型。在过度关注型家庭中,父母处处过多关心孩子、介入孩子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又对孩子限制有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时常会发出“被父母那无形的手所捆绑”的感叹,内心迫切需要自由与探索。后一种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客观原因),或是不情愿让孩子过多地拖累自己而对孩子关爱不足(主观原因),使孩子在亲情交流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很多时候,父母会想方设法给孩子以物质上、金钱上的满足,但物质生活的丰富又岂能替代情感交流的匮乏?
6 f Y# J; W9 h7 T- p7 s f$ P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早期教育
4 h/ j- K0 [9 B- g
. x+ i5 b5 j" i+ u: q童年期离不开早期教育。让孩子尽可能早地学知识、学技能,从而不错过发展的关键期,是早期教育的主旋律。但我以为,真正能使孩子获益的早期教育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 ~6 ? c- Z/ P. D2 ?4 k5 K( B4 @
一是不仅只往孩子的头脑里灌输知识,或是手把手教会孩子一些技能,而是知(认知)、情(情绪)、意(意志)协同培养。在一些西方国家,近几年对“情绪智慧”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研究。著名的“糖果实验”表明,孩子们能眼见糖果而抵制其诱惑的,长大后适应能力较强、人缘好、有信心、积极进取,个性也较稳健可靠。而那些经不起诱惑的孩子,大多比较孤独,容易灰心,无法承受压力,易逃避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