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会员

- 积分
- 62
- 金钱
- 16886
- 威望
- 62
- 注册时间
- 2010-9-10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
; F' S& S% F' V: s- j
& Q4 P0 e5 g& k2 R9 |2 X/ e- i 宝宝在小区的空地上跟小朋友玩得正欢,跑着跑着被一块石头绊倒了,摔得并不重。一旁的妈妈见状慌了神,赶紧跑过来:“我的宝贝儿,妈妈看看摔坏哪儿了?疼不疼呀?要不要上医院呀……”本来宝宝还没哭呢,经妈妈这一说,哇哇大哭起来。这是过度保护。 w5 R( I1 a. a0 } v
& B: U8 T: H) p7 N% H6 F 五岁的童童总是闲不住。星期天在家,看到妈妈择菜也来帮把手,爸爸洗碗时非要抢着干。没想到爸爸刚转身上厕所,就听“哗啦”一声,一摞洗好的碗摔在地上……童童傻了眼!妈妈、爸爸、奶奶一起跑来:“不让你干非得干!”“你怎么就不小心点呢?”“你就知道搞破坏!”“以后厨房的东西你不许动!”“哇……”童童委屈地说:“我不是故意的!”从那天后,童童记住了“不许动”,再也没进过厨房。这是过分限制。1 N L8 N6 S0 X4 |
/ n) V' ^1 K3 W* B
小然的妈妈是个勤劳的人,孩子的事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大小事千叮咛、万嘱咐,能替孩子做的从不让孩子动手。然然呢,习惯了妈妈这样,很多自己的事从来不自己做。有一天到了幼儿园,然然忘带东西受到老师批评,回到家里跟妈妈大发脾气:“都怨你!也不检查一下……”妈妈无言以对,好像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这是过多包办。
8 `5 e+ E B, c1 {4 \2 }4 z/ h) w0 L& r$ j z4 h
明明和东东常在一起玩。有一天明明拿来叔叔新买的遥控车,东东非常喜欢,玩了一次还想玩,明明不肯了,想从东东手里夺回遥控器,东东就是不撒手,两人扭在了一起。这时明明妈妈跑过来,冲着东东吼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呢,我们家的玩具你凭什么抢?明明听我的,咱不跟他玩了……”两个孩子停止了争执,以后再也没在一起玩过。这是不必要干预。4 [! r! w" O6 N: x# H; p: p
. i$ u1 _" Y8 X' O" G" e' O1 A6 t
大辉上小学后,学校组织了一次集体到农家院活动。早上兴致勃勃的他,傍晚回到家里却是垂头丧气的。妈妈追问其中的缘由,大辉说,同学老师都说他是“笨孩子”。原来,大辉从小习惯了依赖妈妈,这次出门没有妈妈在身边,鞋带开了不会自己系,吃饭时不会自己夹菜,结果让同学笑话了,大辉觉得很没面子。这是过多替代的结果。
. G9 S& ?" x/ G" \0 b+ ^$ n8 u( R, h. X! _* o- p+ ^# Y
过度保护反而害了孩子
8 Y# H0 z% b$ }1 ]+ T; R4 ~" n$ \8 N. i
为什么孩子越哭越厉害?有时候,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孩子不小心摔倒的时候,会抬头看看周围成年人的反应,如果身边没人他会自己爬起来;如果大人没理会,他也不会觉得很严重;大人越是渲染、紧张,孩子感觉越痛,哭得越厉害。孩子的哭,好像是哭给大人看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给孩子传递的负面信息是:摔倒是件很严重、很痛苦的事,是自己不能坦然面对的,只有用哭来表示向大人求援。6 m' D+ e* f) d7 n
" u' @! Z9 H( D' R8 ]' B* x- C 为什么孩子不愿自己做事?当孩子学会说话、走路,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参与意识”是很强的。他们把和大人一起干活儿看得像做游戏、玩玩具一样有趣。但是在许多时侯,父母看着孩子跟在身后忙活,心里就烦,总会把孩子支开,甚至孩子做事出点小错便大加指责。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并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便播下了排斥劳动的种子,也失去了好奇心和动手做事的欲望。) s. k' m6 d% r/ ^; h. f0 O
$ x9 N# u7 |9 s3 L 为什么孩子依赖性强?一些父母习惯了事无巨细地管孩子,往往是对孩子管得越多,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越强、身上的毛病越多。其实,孩子在一天天长大,逐渐具备了管理自己的能力,也具有独立做事的权利。收拾东西这样简单的事,如果让孩子自己做,忘带东西就要自己承担责任,没有理由埋怨别人。而父母替代孩子收拾东西,也意味着替孩子承担责任,孩子自己自然成了自己事情的“旁观者”。
9 w3 ?) O F7 U
3 O: u9 T8 x. V2 U8 o 为什么孩子成了孤独者?小伙伴在一起玩,彼此发生争执往往不可避免,在孩子心目中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往往过去了也就忘却了。父母用成年人的思维对孩子的不恰当的评价和干预,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给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设置了一堵墙,也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社交恐惧,进而远离小伙伴,这是童年生活的大忌。0 T0 S4 a( q4 a _; A; ?4 h
/ W+ E' G: U Q* _/ r* h
为什么孩子笨手笨脚?父母替代越多,孩子能力越弱,这是不争的事实。父母可以替代孩子做事,却不能替代孩子做人,不能替代孩子成长。其实孩子天生并不笨,只是成年人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机会,弱化了孩子的能力。有时候,父母替孩子做事,是为了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知识、训练特长。但是当孩子将来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的时候,决定他能否成才的正是从小培养的做事的能力,而不是曾经的高分数。到那时,再能干的父母恐怕也帮不了孩子了。
6 n9 V+ j; k& S0 j
/ [: R6 O: e# @* }5 j 学会让孩子自己当主角- \' _6 w, K" I( S' h+ Q
, w1 s- }2 c! k' h, U
“直升机父母”问题的症结,是父母俨然把自己当作了孩子的救世主,是站在自己角度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而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真正需求。犹如把健康的人当作危重病人实施紧急医疗救助,打针、吃药、动手术之后,没病的人也有病了。所以,父母教育孩子中的盲目性和一厢情愿对孩子来说不是爱而是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拯救自己,即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 A5 }& V" a8 d y- d8 L( o% C5 }3 m# Y8 s4 G( C
放平心态,让孩子在体验中增长智慧。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孩子的安全是父母的首要责任,但过度保护往往会束缚孩子的手脚。孩子在玩耍中摔倒了甚至擦破点皮不值得大惊小怪。父母表现得平静些,在判断没有大碍的情况下,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再到孩子身边安抚一下,让孩子自己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孩子会在“吃一堑”中“长一智”。; D, v3 u8 _7 ^$ e) G
9 k' I. f5 H4 s
创造条件,与孩子共同做家务。孩子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强化的,与父母良好的关系也在共同做事中形成,干家务是件一举多得的事。只是孩子的劳动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干起事来往往是毛手毛脚或者慢慢腾腾,但不应当成为父母匆忙干预和限制孩子的理由。如果能心平气和、采用委婉而善意的批评进行评价,并耐心地帮助孩子继续完成这件事,孩子便可以积累一些经验,会在以后再承担类似的劳动时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在亲子互动中,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优势,增强了父母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力。: `& F7 m$ L3 \8 l/ V" m8 e
/ o2 Z) n) D5 S% G
学会放手,允许孩子“犯错误”。父母凡事替孩子想得周全、管得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当中去享受,孩子就会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没有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有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应少些包办,放手交给孩子,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让他们自己去管,父母只是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孩子的机会多了,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子不事事都管才是最好的管。
* Q& W$ W1 X P% U, K: e1 } ?& H7 y4 g2 u' ]% o/ C8 K" o
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自我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同龄伙伴的作用不可小视。孩子在与伙伴交往中发生冲突时,父母大可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该急于干涉。要善于观察问题的症结所在,站在孩子的立场帮孩子寻找和解的办法,比如:“东东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让明明玩吗?”或许两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要切记只是给孩子必要的提示,最终解决的办法还是由孩子自己讨论、自己选择,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小伙伴交往。尊重孩子和他的伙伴是父母的教育智慧。
+ m# U$ v- x8 B/ y, X" b* o9 v
# v1 s/ i; U9 P2 i 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别做“直升机父母”。把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承担责任、体验成功、尝试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吧!在孩子人生的舞台上,他们才是主角。为了孩子独立地精彩展示,父母要退到幕后。舍得放手,不仅是自身的解脱,更是对孩子权利的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