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会员

- 积分
- 62
- 金钱
- 16886
- 威望
- 62
- 注册时间
- 2010-9-10
|

楼主 |
发表于 2018-2-15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小苏(广东):
. q4 A. [! ^, y/ a v8 J+ C6 }2 e广东人会有冬至吃饺子的惯例,甚至高三都会放假。很多人并不会在家里过大年三十,我很多朋友的家里人会选择出去,比如在酒店里跨年,酒店的年夜饭更是非常盛行,各大餐厅酒店都会有横幅宣传年夜饭并标识价格。; E& N- L, }8 R3 d. U
我们家大年三十会烧纸钱,祭奠先祖,广东人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焚烧纸钱的炉子。多数人会在阳台、马路上进行对先祖的祭拜,在广东能够很轻易的找到卖这种东西的店铺。我们家是外地人,但是在这久了之后就被同化了,现在过年也是这样了。 8 E! A1 [# P1 I; V( ~. o1 R4 ], W
大年初一的时候会走亲访友,香港黄大仙庙在初一会有很多人去上香、求签。大年初二香港车公庙有拜车公求签的活动,那一天人也会很多。我们家每年都会去香港拜神。年初五是广东人拜山重要的一天,省内珠三角区域,特别是罗浮山会云集各地的车辆,上香的人特别多,罗浮山冲虚观前面有一个池子,里面有三个锦鲤,大家都会往里面投硬币希望能命中。可能是因为广东人经商很久,每年都想求神拜佛,健康和财富是很多人求的,我觉得有一点迷信。感觉江浙一带的同学们,特别是上海的同学,很多就没有这么多习俗。另外,香港的黄大仙庙起源于罗浮山冲虚观,两地因为这个文化还是有渊源的,很多港人也会到罗浮山祭拜,惠州跟香港因为东江和黄大仙两个城市的文化很有渊源。2 T! _0 B/ L3 w
心亭(台湾): D- r, D! u( q
每年过年之前会大扫除,除夕要吃年夜饭,元宵节去看灯会,初四或初五会拜拜(寺庙烧香拜佛)。但是以后会到更远的地方读书,估计不能每年回来吃年夜饭了,而且我们家只有四个人,爷爷奶奶都过世了,年夜饭没有以前那么有仪式感,但应该还是会在元宵节去看灯会。我比较不喜欢拜拜吧,因为接触了基督教,基督徒是不拿香拜拜的,而且拜拜要遵守很多习俗,还要去采购年货,有点麻烦。以前拜拜会烧金纸,现在响应环保好像也都鼓励不烧金纸了。
$ C, s2 Q& i' r W9 k. q( H过年我们应该都大同小异,毕竟我们都接触一样的文化。但可能在年菜或者一些庆祝习俗的方式不一样,但大体上的象徵意义和形式应该都不尽相同。其实节日过的是一种仪式感,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可以是节日。但传统中国文化对春节的象徵,往往远超过所谓跨年。这象徵着一切的开始,而且也是一年之中很少会让一家人相聚的日子,有一种凝聚家庭的特别含意在,而且每一项春节习俗都承载的一定的、特殊的文化内涵,所以是一样值得保存和发扬的传统。
: O5 N# B. D: F4 |3 H5 Q" \
, h4 {. s8 M; r/ i1 K& T0 I7 r2 a1 p N; b6 n
; d A/ n1 j; y, p1 o- S. [9 |
: j- D% f- j' _& y% B( z4 f小悦(福建):& `6 g2 u) C; G% W$ Q8 A* A
爸爸是广东人,妈妈是福建人,因为福建在这边各家住的比较近,而且爷爷奶奶也在在这边,所以一般都在福建过年。我们家过年主要体现的是闽北的风俗习惯。我们计算过年是从小年开始,小年就是祭灶,要吃甘蔗寓意节节高,还会吃各种甜的灶糖灶饼,一般那一天会和妈妈一起去买灶糖灶饼,也会看到很多阿公阿婆。大年三十中午是奶奶拜“家里的土地姥爷”的时候,是类似于门神一样保护一家平安的存在,因为家人一半是广东人,所以除夕那天中午拜土地爷的时候,必有白斩鸡。晚上会有相当丰盛的年夜饭,充分体现了南平的“山珍”魅力,我们是不会吃水饺的,我们更喜欢吃海鲜或者鸡鸭,晚上老人很早就睡了,年轻人现在一般都忙着抢红包,我们家也没有守岁的习惯,可能是因为零点的鞭炮声音太吵了很容易睡不着。正月初一早上要去庙里,那一天的早餐也是全素的,一般要吃自己家包的小团子。正月初一和初二的下午是我的保留节目——猜灯谜。
& X6 ?# L6 s: m' d7 ` y# I+ l我觉得之所以要在家过年的原因,主要就是吃、猜灯谜和家人一年聚一次,有的菜真的只有过年才会做的,有的习俗确实很传统,有一些规定我们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道理,但如果连这些程序性的东西都没有了,最直接的年味可能真的会越来越淡,让春节能和其他中国的节日区别开的也正是这些习俗。无论它的形式因为科技的原因如何变化,在各地的表现形式如何不同,但它和中国的人情社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我们对春节的评价和观感,不仅是时间上和以往的对比,还有我们与他国的对比。春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就在于我们好像能真的闲下来做点什么了。因此,不同于小长假,我们才有了把回家看看变成义务,塞进这段时光的一种似乎是必然的选择。可以说,是春节给了含蓄的中国人表达对家人、朋友的眷念一个理由。
- i- j( y( r3 i: v# B小索(西藏):# N4 U d0 c+ l1 F- V
西藏比较特别,我们过的都是藏历年。西藏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过年的时间和习俗,这是根据西藏春耕的时间来确定的。, B z* @* f `0 J# U
从小到大过年的习俗和惯例都没有改变,我从小在日喀则的城市里面过藏历年,也比较喜欢过年。我们的藏历晚会一般也比较精彩,因为西藏有几个地区,因此拉萨会有拉萨年的晚会,日喀则会有日喀则的晚会,我们也都很重视这些。我们也有大年初一和十五,清扫房屋等习俗都和汉族很相似,年三十的晚上家里人会一起吃一个类似于面疙瘩汤的东西,里面会加比如棉花、纸币、牛粪以及瓷碗的碎片等等东西,吃到某一种东西就代表一定的寓意,有的比较讲究一些的藏族人大年三十的时候一定会穿藏装,而且藏族人每年都会翻新自己的藏装做新的花样,即使你并不穿藏装,家里人也会给你做,这就像是新年的一种象征。年初一一大早会喝一个用青稞酒酿出来的东西,藏族人一般会搬出年货市场,而孩子们就希望拿到红包。而且在西藏的农村习俗保留的比较好的地区,他们仍旧会一直过到大年初八,因为农村的亲戚互相之间有联系的很多,春耕还没有到之前他们会一直走亲戚走下去。我很小的时候过年的习俗现在都还是保留的,即使家里人现在不在家里过年的,在外面过年也会保持这样的习俗,吃面该放什么的还是会放什么,他们不会因为十几年前到现在的发展丢掉一些传统的东西。
+ b2 }9 X) ], [* l% E, q我觉得科技的进步会带来改变,爸爸是公务员,要遵守上面制定的规矩,所以大年三十这个点的时候爸爸就一定要去出差或者下乡,小时候没有微信的时候,大家也只能在家里感叹一下,但是现在大家就可以通过微信视频了。: C+ l' V; C* ]0 w0 p, ?
冰冰(内蒙古东部):
% Q1 x0 ?+ J4 y7 A( ~" z v& b我从小就在内蒙古过年,因为在内蒙古东部,所以一般过年习俗偏向东北,内蒙古的西部可能更偏向于蒙古族的新年。我们过年和北方一样会比较注重年前年后的节气,比如腊八到了就会做腊八粥。过年杀猪很普遍,只要条件允许大家就会去做,我觉得这些还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也会去遵循这些习俗的。我家里有的时候在城里过年,有的时候回老家过年,在两个地方过差别还挺大的。农村里面过年氛围会更好一些,会有类似于祭拜的活动,要烧纸,在屋子里还要跪拜祖先,在城市里这些肯定都没有办法做,在城市里就是吃个年夜饭,包包饺子,看个春晚就过了。但是近几年的微信红包反倒给城市里的人们增加了年味,比如一家人过年不能全部团聚的时候,有人发红包能挑起气氛,通过微信视频也可以增进距离,我记得去年的时候,在老家过年,大年初一是我姑姑的生日,她没有和我们一起回家过年,然后一大屋子的人就录了视频祝她生日快乐,她就用语音回复了我们,那个时候感觉真的挺好的,很有过年的气氛。( ~4 q* n, d8 X9 r0 O5 q
我比较不喜欢的就是吃饺子,除夕吃饺子我觉得可以理解,但是我们整个正月或者腊月都要吃饺子,比如初五有一个活动要吃饺子那么这一天都一定要吃一次饺子,家里人认为这种时候吃饺子预示着好运,但是我认为连续吃一种食物太过频繁了,等我自己成家立业了绝对不会再保持这样频繁吃饺子的习惯了。. }: G4 n8 n"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