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U5 A& f7 C9 o2 n0 o
新京报快讯(记者倪伟)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7 L5 k: [5 p# G' Y6 Z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网介绍,在距离地球表面300km-1000km的近地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在完成自身使命或报废失效后,都将离开运行轨道并最终再入大气层。航天器大部分碎片在到达地面前已烧尽,只有少量较难烧蚀的部件可能会残留一部分,直到到达地面;还有一些质量更小的碎片,在烧尽前已经降到较低速度,不再烧蚀,也可能最终飘落到地面。
( n8 K1 k d W* C天宫一号重量约8吨,比起历史上再入大气层的重达80吨的天空实验室、140吨的和平号空间站,算是个小个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工程师范高洁表示,航天器残骸落向人口密集地区的概率非常小。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人类大约有15000吨以上的人造航天器残骸落回地球,从未伤害到人口密集地区的居民。, x$ z9 t0 S* j0 ]* c5 o
2017年5月4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大会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提交照会,通报了天宫一号重返大气层有关情况。照会中称,经过计算分析,天宫一号大部分结构部件将在陨落过程中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以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很低,中国将加强监测预报,完善信息通报机制,动态发布天宫一号轨道状态。对最终预报的陨落时间和区域,将及时发布信息和预警。
3 k9 A4 H0 T; I1 ?% k9 u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官网从2017年3月起每周公布天宫一号轨道状态,从3月14日起更新频率加快,变为每天一次。 _& A- D ^6 f0 Z+ l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运行期间,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多个重大突破。神舟十号飞船返回后,天宫一号完成主要使命。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 G) a5 q2 u/ F2 Q! i" j
天宫一号大事记# V. D( P( f8 O# C5 \0 r- t
2010年10月1 A6 c3 K3 W: |' R
中国宣布正式启动
+ c) R+ Q M/ \$ J! s$ U& _实施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
: f; D! f/ P. m+ ~& ?计划在2020年前后将建成
& q: M. B3 P$ ~3 q9 _; f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
[2 f5 N. j+ N7 j$ I" I7 N# I$ j7 [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 c9 Y- W" z5 ]7 g, t天宫一号还未腾飞
; o" G$ I+ r) e. M/ {6 C2 n+ z. Y F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o( I3 x2 t7 v2 a3 T5 ^& y: A
天宫一号发射前,2011年9月20日11时38分,发射塔架开始关闭,等到发射前40分钟才能打开。新华社记者秦宪安摄 2011年9月29日,北京飞控中心工作人员在做准备工作。天宫一号发射在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各项工作准备就绪。新华社记者王永卓摄 巨龙0 }! t& E3 c4 A9 V9 D' p
终究迎来了腾飞的那天7 u. m, i% F: s9 ^/ o+ S4 f' r/ @% n
2011年9月29日
, F3 f7 X6 d7 w" N% F伴随着大地的轰隆声: b1 \1 W! U7 X+ s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着天宫一号
( P- h: x' J; }7 K% H% T) U冲入太空
7 \9 R0 A7 ?* l6 k+ i) `& @2011年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实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9 @7 ^, c/ v4 S( c3 A4 K
突破和掌握交会对接技术$ @5 {; u, C; h
是建设载人空间站的基础和前提
6 k" u- t1 v, Z& J8 @ t* Y天宫一号刚升空不久1 J/ ]7 S8 f s* h4 _# i
就迎来了它的第一次挑战
' N& {, b0 W5 s$ \$ i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2011年11月1日
; w: O5 I1 V0 J7 K- c! A神舟八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程" S) G9 T( g# u
踏上与天宫一号的“赴约之旅”; v0 T# F/ |5 t6 z
留下了浪漫的“太空之吻”
% o& ?( T& p4 q9 @- h2011年11月3日凌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技术人员通过大屏幕观看天宫与神八对接全程。 经过两天的追逐和5次变轨
% v* A% O# f2 W; `8 T# D/ [神舟八号在2011年11月3日凌晨- ], U2 h& N7 [6 v, E9 D( w
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
8 ?4 |- w, t9 g+ N( i# X' R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o& \, B6 H/ r7 y8 m- e& s$ q; {
2011年11月3日凌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陆续进行接触、捕获、锁紧等一系列动作。这是1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天宫/神八交会对接示意图。新华社记者王永卓摄 这标志着我国; I8 E6 d& b. @* h1 Q7 W$ X
成功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 U$ e+ }" j9 `* r
外太空的“中国小家”
8 B8 k2 f3 z; m) |即将迎来它的第一位人类访客
# O( R* v9 x* @# q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历史永远记得5 ^& }, ^3 j* _" e& r
2012年6月: z) M$ x. l) \' j" _
神舟九号飞船的蓬勃升空% O2 ^# G9 g* T( @
记得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V" F3 B) T3 }: ?* A; g& @8 L
出征时国旗前的敬礼
6 q2 ?! x8 X, F% [那是誓言 N; ?) f/ n* z" {. F
也是决心
4 D. {% W, g4 f) S+ c0 x2012年6月15日,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景海鹏(中)、刘旺(右)和刘洋与记者见面。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历史永远记得. b7 p4 u5 C# Y! m, |
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 P% i6 w/ ]: e! M# g! I
刘旺以不到7分钟
1 H: \; z% Y. x. Y误差仅18毫米的中国精度 O4 g" G8 }2 o3 m5 I. c
赢得世界喝彩
y* i* b, f+ Q* J' P9 T……) K; V' k: m) c5 K8 P0 A
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成功。2012年6月24日拍摄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再次形成组合体,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三位航天员举手庆贺。新华社记者王永卓摄 历史永远记得
) Q% L" ?1 K& R# F6 ]2013年6月11日
' l5 a4 \: [4 |( F- Z神舟十号发射升空
3 Q7 L6 Y6 I, ]7 a1 K那堂“太空授课”
0 ]. g- J; `8 t0 x8 O& O" b拉近了许多人与太空的距离# |$ O1 r) i9 R
那是神舟和浩瀚星辰3 H; S0 f7 u* r0 d' ~6 a
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k1 ^0 |2 u# U7 e" c- A2 D2013年6月10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同记者见面,6月10日,航天员聂海胜(中)、张晓光(右)和王亚平出席见面会。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新华社发(李培斌摄) 2013年6月20日10时许,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这是航天员王亚平在演示太空陀螺运动。新华社记者王永卓摄 这是授课结束时,三名航天员向大家挥手再见。 短短几年间
$ m' L- a" z3 T7 j& x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5 b, l* P3 E% B0 S" o9 i
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
3 X p( F- |. Z, @7 m- [9 i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
9 {# w7 @8 {" {4 Z# C- y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6 X7 L- z) j" Q5 i$ |在这个过程中0 O1 S. o, d. I6 g Q7 \
天宫一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 U# m, `) U( \& r% `9 X+ |/ Y4 P中国人拥有自己的空间站: D, {& d" V/ S/ @
指日可待0 v# l( H) a% U8 I, l9 t
图表:中国空间站构想图。新华社记者马研卢哲编制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并于2018年4月荣归故里。3 i1 w6 c% q) Y
谢谢你,天宫一号!
& W' p+ S6 |6 F7 ]2 @来源| 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科普博览公众号 天宫一号,再见! + D3 [+ u- \2 N4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