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 A/ l% G9 B+ a5 |* |
; |: C. z# Q# g! }# \ 
; L, |# e1 r5 F寒假,到底要不要带孩子去旅行?
. Z, o* p4 E0 h5 g6 J
4 j Y3 e1 x% H# K1 ~& U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有两篇文章被热烈讨论和转发,其标题很对立,一篇是《儿童为什么要去旅行?》,另一篇是《儿童为什么不要去旅行?》。我感受到了其中的热闹,但朋友圈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加上自己在这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已经不可能受到任何人和任何文章的影响,所以我并没有读这两篇文章。
# U) W! S# r. Y3 H
% s5 D2 h; H* I# h! }) Q; e- e旅行是我生命中最热爱的生活方式之一。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四处流浪,但我也绝不否认我也是个爱家的人。但是,在内心最深处,我到底是更爱旅行还是更爱家?这个可能说不清。目前我享受我的家庭生活,主要原因是我的孩子太小,她们需要过稳定的家庭生活,我也非常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年年岁岁。如果生活只为自己,我经年累月地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 g" X B0 |7 ]( ?6 p6 o( h
$ Z: w' z' s4 |0 a6 o* {, v
旅行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我想是远非一篇文章所能阐述清楚的。高晓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然后我俩都不买房,就觉得很幸福。我妈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D! |9 H- X, W& }& C- F
0 h @0 D6 X F. W8 t
我好喜欢这句“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也因此,我已经习惯了不住自己的房子以及搬家。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就会被困在其中一生,而我们这样租房子的家庭,哪里适合自己和孩子就可以搬家至哪里,以至于我现在,采购的任何家当都考虑到将来搬家时能否搬走。5 G' |, Z0 f/ N+ ]8 v8 I
' N" H" o& }6 m9 A5 T当我能这样生活时,我感受到的是内在和外在合一的自由。) G; W5 T- A. E3 F0 z6 c+ [$ Y/ F' Q
' ?- P$ H/ ]/ d( _9 y/ \* T" ?
是的,旅行的意义非凡。在我曾经心烦得没有办法走出来的时候,我就会离开家出去一段时间,也许只三五天,但回来的我绝不是离开的我。% Q( ^; @9 H1 A) s6 B0 S
& ~$ c" O6 J. O- O! x
但是,育儿讲究“万物皆有时”,我们带给孩子的教育要与孩子的意识的发展相呼应。所以,关于旅行的意义,我们平时所谈到的,那针对的对相是成年人,或者大孩子,而不是三五岁的幼儿。& _6 p( W* P. ?- L+ \8 R
- s! U4 A: u3 X) D7 h7 t
对于一个7岁或9岁前的孩子来说,无论在自己生活的本地还是海南或者马尔代夫,只要有一堆沙子,在哪里都一样。他们眼中的风景就是那堆沙子而已。
/ V) S1 B) r$ ?9 m0 m R9 w
+ M' \4 J; G! m' W6 [* _" ^8 c仍记得大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带她去公园玩,但是最终我没有了让她进公园愿望,就是因为公园门口有一堆建筑用沙。当时我无论怎么劝说,孩子都不肯进公园。在那个当下,还不太懂孩子的我理解到,对于孩子来说,那堆沙子就是风景而且胜于公园里所有的风景。
! k C: K' p9 _2 _# Z N$ b- C
2 j. _' m. P5 I1 U; M对于一个7岁前的儿童来说,就在自己的家里(当然是能接触到大自然的生活最好),过有节奏的生活,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玩耍玩耍,对于他们的人生最有意义。因为,7岁前的孩子很梦幻,处于混沌的状态,还没有与周遭的世界分开。所以他们不需要为见不同的风景而不断地切换自己的生活模式,他们实在是没办法适应。一个有能力走向未来世界的人,他在童年期一定要被保护得很好——无论意识的发展还是物质身体的发展,带着孩子过有节奏的家庭生活一定会更好地支持到孩子走向未来。
. ]6 N6 W6 A4 A 3 D+ X3 K$ a' d6 q4 F4 y" N8 ?/ `
孩子不需要太向外,不需要了解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东西,因为,他们还没有到需要了解这些的年龄。所以,旅行真的很好很有意义,但这不是针对7岁以前的孩子而总结出来的。
. u" C4 @0 ~& }' Z, U2 t c J J4 u5 c, z! \# ?# z& q z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在中国,很多的老人和父母把一个孩子身体上的健康及身高的成长会与孩子的食物直接挂勾,以为吃得好(各自所谓的“好”)吃得多身体就会好。而事实上则不然,一个孩子在童年期被父母接纳,能够得到足够的爱和温暖,过上有节奏的家庭生活,吃健康的尽可能素的食物,有充分地自由玩耍——这样才可能造就身体健康内心有力量的孩子——这也是一个孩子跟未来生活接轨的重要保障。
4 ~$ V. J5 c3 }6 {4 B/ [6 { 6 Q" P0 t- X5 [% j" d, e u/ z) |
而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孩子,家人为了给予保护没有让孩子一年四季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每年一进入11月份,我就会不断地听到一个又一个孩子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姨婆舅婆带到海南去享受那里的温热气候,以及碧海蓝天。一般我都在心里,但偶尔遇见可以放开说话的家长,我会问他们:难道这些比母亲的陪伴更重要吗?!
& B& @0 P5 Z1 P# P4 o& o 6 P1 }( ?% N; [ R
一个孩子,本身就需要与自己生活的当地保持链接,这样孩子才更生活在当下才更有安全感。孩子真的需要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感受一年四季。我想起我在山上生活了四年,在满三年迈入第四年的时候,我发现我对我生活周围的很多植物有了了解,一颗树,大概在几月份的上旬、中旬还是下旬会变成什么样子我都知道。我的小女儿不论在什么季节都会知道我们经常路过的哪一棵树是可以在春天采摘三月莓的——这种非常落地感觉让我们的内心非常塌实非常幸福。7 _) S: G5 y4 k
% s3 ?: l s: x# X* [* h
还有比较严重的是,这样冬天避寒夏天避暑的孩子大多在3岁以前,而3岁以前的孩子在意识层面与母亲还没有真正的分离。这样的远离母亲远离自己的熟悉的家庭生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一呆就是一两个月甚至两三个月,这难道真的对孩子有益么?在孩子眼中,那阳光和沙滩真的无法代替母爱。
l/ X6 Y! B6 i4 U! ^; e7 k8 k 3 o* Y# `, d. f) N+ i
每一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我们回望自己的人生,我们也同样无法讲清楚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习惯和性格中的种种物质,我们自身的一些优点和缺点,到底哪一项与我们曾经的哪些具体经历相关?我想,没有人能一一讲得清楚。3 Q& L( u/ o7 q6 z
t* _/ d6 {1 H4 ^4 N+ E0 y: {
所以,人们很容易凭表面判断适合不适合孩子。有的母亲甚至说孩子玩得可好了,甚至都不愿意接自己的电话。母亲以为孩子不想她才不接电话,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广泛地去看,有哪个孩子乐于与电话里的母亲沟通?孩子只在当下,虚拟的空间完全超越了他们的理解能力。8 u7 k( z5 p3 Y
" M8 W# ~, o. T( Q
所以,我是非常非常不建议让老人等带孩子离开母亲去生活的,哪怕只几天,更不要说另外的人。我不是一个完全反对带孩子旅行的人,只是看母亲自己对旅行的理解了,但是我也绝对不建议带孩子去与自己生活的当地完全相反的气候的地方去旅行。比如冬天去太热的地方,这样当孩子回来后,不知道要消耗怎样的生命力才可能适合自己家乡的气候,而且,很可能会生一场病,之后才会适应。+ _( K( K, }6 X6 s( A
- _9 x( @0 z( f9 P" x" o在我与家长的工作中,我了解到很多的孩子,在经历一场旅行回到家之后,生活规律大变,最典型的就是入睡时间推迟或者睡眠时间明显缩短,而且家长没有能力再将其调整回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饮食习惯改变比较大。我印象中这样的孩子一两岁的居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