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会员

- 积分
- 62
- 金钱
- 16886
- 威望
- 62
- 注册时间
- 2010-9-10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4 y( z$ F0 W9 Y5 e4 x
* b' Q" [, Y. S9 I% Z; s6 ?
6 O% A+ M* U2 D# C2017年,随着最后一批90后年满18岁,90后的童年记忆已经远远离去了。对于9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春节在他们眼中是怎样的?不同地方的90后记忆中的春节习俗是怎样的呢?笔者在来自多个不同地域的90后中进行了调查。 . `, P. q* C- u( B1 a7 Y* U
调查发现,尽管有90后表示自己不喜欢过年,甚至身边有朋友比起家人团聚更喜欢去网吧玩游戏,但大多数90后都认可春节是一种关于“家的节日”,认为相较于其他的节日,春节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 s ~" J% o j {9 A% M4 R
对于90后来说,春节的形式与意义也随着他们的成长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逐渐变化,但是本质的东西仍旧没有改变。从1990年代开始,网络和电脑逐渐走进中国的生活,90一代的春节也受到互联网的极大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而节日的本质和核心,就在于加深共同体的某种共同记忆,科技的发展以另一种形式加深了过年对家庭的凝聚。比如从过去的拜年手机短信,再到近年才兴起的微信红包,过去互相发完拜年祝福,就结束这个仪式了,但现在的不定时抢红包从客观上延长这个联系的时间,虽然它带来的快感也是瞬间的,但比起短信,对人的刺激性更强。- N0 a+ H0 k. g J; t$ i
春节的很多习俗无论年老年幼都会自觉地去保留,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未来的过年方式在形式上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更多的变化,但是年的味道和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关于家的记忆是不会消失的。
, L6 e& M, L5 N7 T) H; `0 W: N k以下是笔者关于具体习俗和看法的小调查内容:
5 e+ S+ h( s$ `0 W# ^# F5 A$ ?
6 p5 r* `5 d) F! I! K' L) p6 ?) u( W2 v- k2 ?- o
# U) F! |" u* e1 E& O7 k3 e
. J8 G. F8 E" Y$ X
小艺(吉林):' d. O% f' x a6 B7 j. V4 E/ G% s' O
小时候北方的习俗是每年过年前一定要打扫房子,房顶和梁一定要扫,每年也只会扫这一次。北方还会挂红灯笼,我们是不会贴窗花的,都是贴对联,到现在我们还是会贴对联。我们过年吃饺子的时候还会包硬币,一般都是包五毛钱的硬币,大家也会比谁吃的更多,因为这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幸运,我们守岁还会把所有灯都打开。我们家偶尔大年初一会去庙里,但也就去过几次。
6 k% f) E3 H- g# ~小的时候还会放鞭炮,但是最近几年都买不到了。小时候我们也都看春晚的,现在看的少了。年夜饭我们是下午吃的,我家里是三点到四点的时候吃的,吃完的时候还会吃一次饺子,一般都是在看赵本山的小品时吃一顿饺子,看完赵本山的小品再去放鞭炮,这几年没有赵本山了我们也不怎么看春晚了,现在家里就是看一下春晚就开始打麻将。赵本山的小品在我们这里的记忆是很深刻的,以前都是以赵本山的小品为分水岭,吃饭也都等着他,他的小品没有放完就不会去放鞭炮,赵本山的小品一来也不会玩麻将了,都去看他的小品。" r1 J @0 Z% E( e6 {- m
我一直特别喜欢过年,觉得过年的气氛非常热闹,那个时候如果有同学叫我出去玩我也不会去而是选择和家人在一起,过年还能见到很多很久都看不到的亲戚。结婚后明年就要去我老公的家里过年了,或许会有不一样了。结完婚之后拜年的人肯定更多了,还要给老公家那边的人拜年了,等我孩子出生红包肯定也没有了。
! o) z3 @- K$ k5 b* U小张(四川):
! P3 t* Y$ v) E: v; _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大年初一和爸爸家有血缘关系且亲近的亲戚们会聚集在一起上祖坟,带上祭品,很多的小孩子也会去玩,小孩子也会把祭品吃掉,这是我觉得最开心的一个环节,虽然上坟对我来说是枯燥的,但是最后分祭品既可以玩也可以吃是非常有趣的,到现在我还可以分到这些吃的。2 |6 j- g4 D6 a, C
农村初一到初七都是全家团聚。我们那里打工的人特别多,到了春节都会回家,非常的热闹,吃年夜饭之前我们也都会放鞭炮。其实我们那里拜访亲戚朋友我感觉比较烦,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做很多好吃的,今天去这家吃明天去那家吃,农村一般都是自己家里做食物,会做很多便于储藏的,比如油炸类的,所以经常多次吃,而且还要走很久,真的非常麻烦。农村那里还要互相送礼,每次送礼都是大礼包之类的东西,你给我提过去我给你提过来,大人们就觉得这是礼节,我觉得这些比较烦人,提来提去真的很麻烦。
, Q% G0 I* P' ^" D2 Q4 }) k我特别喜欢贴对联,可以自己熬浆糊,我觉得特别好玩,小时候熬浆糊之后我们自己摸浆糊会弄得满手都是,特别好玩。以前我们小镇还会有舞龙狮或者放烟花的表演,我们村里一般是没有的。: e' R. u7 T+ m5 g
小时候到长大这一段时间对过年的态度是从喜欢到不喜欢再到喜欢。最开始是因为小孩子过年有吃的有新衣服穿,到后来不喜欢是因为觉得每年都是一样的食物,都要去拜访亲戚朋友,觉得每年都是重复的东西,就有些厌烦了。但后来喜欢是因为读书后就走的越来越远,村里的哥哥姐姐们平时都出去了,也很难见到,而且见到爸妈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感觉回家见到爸妈和亲戚朋友真的很难得,所以很珍惜这样的一个机会,因此变得非常喜欢了。那些过年的惯例虽然不是那么喜欢,但是还是会照做,因为有一种过年的氛围在里面。. J& ] [- o7 p; L# C2 m# `

# i: J4 W) M% M' e' |$ [% i0 Q. L. x. C: \0 c
- {, l1 A3 c/ u' Q$ a0 D
- q1 c1 |& N) M9 I! A& d小译(湖南):
4 ^$ s* C7 A* A* W我们家过年是按照土家族的过年方式。土家族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过赶年,二十九号凌晨就要吃团圆饭,据说是因为当年湘西打仗的时候因为会被征兵所以提前,过年对于吃货的我来说最喜欢团圆饭了,会有很多平时觉得麻烦不会做的菜,比如很好吃的湘西腊肉。不过我们团圆饭一般都在早上吃,一整天都会觉得消化的很不好,所以感觉有点痛苦。大部分时间还是按照正常时间和方式过年,回到乡下的时候才有一些传统的习俗。姥爷在世的时候经常大半夜爬起来抢着放第一串鞭炮,据称会有好运。 v1 G$ d2 E) k, x5 K- x6 p( A
我们那里跨年的时候根本睡不着,因为全城都在放烟花和鞭炮,第一天出门满街的鞭炮纸屑,初二拜年也要带着鞭炮去,但是我觉得大城市可能放鞭炮的越来越少了,像我家乡这种小城市应该会继续下去的,团圆饭和走亲访友这些应该也都会继续下去的。以前会看春晚,不过这几年都在上网,因为除了春晚还有很多可以看的,如果要看春晚基本都是为了看得懂每年的吐槽。* q1 b" t* H% c( x/ s$ a
我觉得春节其实是一个与家人朋友联系的途径,农耕时候交通信息都不方便,可能有些人只有春节才能见面。如今信息和交通都很发达了,似乎已经没有特意选个时间去拜访的必要了,但是我认为,春节期间面对面的交流是网络无法替代的。5 d% T+ l1 o) h. _2 z1 r/ B V
大五(江苏):
" @" w4 \5 m% \' O小时候过年的时候要回到爷爷奶奶的老家,在农村,过年的时候会贴春联,宿迁那里当地话不叫做春联,叫做门对子,一直都是爸爸或者爷爷在贴,在水缸和米缸的上面也要贴福字。长大后感觉老家住不下了,年三十还是在老家过,但是晚上就会接着爷爷奶奶去姑姑家住。小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鞭炮,“水雷”、“水炸弹”之类的,特别有意思,炸水缸和茶壶玩,但是现在不知道还能不能放鞭炮了,农村过年的时候要到零点就会有很多鞭炮的声音,空气中也弥漫着鞭炮的味道,是过年的味道。在老家,爸爸会带我去曾祖父的坟前扫墓,和哥哥一起磕头,烧纸钱。我小时候会和家里的老人一起看春晚,但是现在一般不看了,主要就是玩手机,感觉今年在国外过年会很不一样,会和家里人视频,也会和一起在国外的同学庆祝一下。
% t+ {4 @; T/ [! @, Z其实对我而言过年是无趣的,上大学后每次过年也像是一道槛,过年后也没法和同学一起聚会一起玩了,而且马上又要面临开学。但是我觉得中国人不只是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这个家,而过年是一个关于家的很隆重的仪式。
) F( e& a0 M' L. D% l/ f- o 5 R4 o0 V2 k: ^0 H! r/ o+ @! [0 Y
* D5 p4 K2 }0 j4 H
3 r/ h" j: K: K/ u
^- B$ v9 j6 s# ?; ] i! V! x* L
! a! o0 G' S, A7 R# ]3 E/ {4 R0 D! b! o
! p: {7 {2 s, t
( O( f# r/ y7 T4 ?0 ?7 ]+ S7 ?' m$ Y4 W3 |( D5 M2 z1 ?, \
7 S. W4 P) e/ r"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