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会员

- 积分
- 62
- 金钱
- 16886
- 威望
- 62
- 注册时间
- 2010-9-10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样的,他们光着身子、哇哇大哭、不会说话、不会写字。可长大后 ,他们有的成了管理者、科学家,有的却成了民工、流浪汉。这和孩子的智商没有直接关系,也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家境,后天的受教育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 E. ~# }" @6 r1 m! C! i6 o
% x0 I/ ]. [! K7 R: F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家教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有必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常识,一些育儿的窍门,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0 @+ \+ T4 q1 n, O8 J
1 R7 m9 c; n/ {: k7 }# @ 幼儿“拿东西”不算偷
* u7 c. ?- b$ R3 p+ z& g% `& L! X; [ @6 }2 n2 ~/ k" P3 ~8 N! y
案例一:蕾蕾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最近老是郁郁寡欢的样子,不愿意上学了,也不和妈妈讲和小朋友们的事情了。经妈妈一再追问才知道,蕾蕾在课堂上拿了邻桌的PSP游戏机,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小偷”。
6 j4 }; m4 \* w/ h/ E
* i& j" L# e3 { H3 z1 M 事实上8岁以下儿童尚未有分清自己和别人东西的能力,由于意识不清,出现“拿东西”情况很正常,这是儿童生理发展水平决定的。蕾蕾拿邻桌同学的游戏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想拿着玩一下,并没有占为己有的意思。因此对于孩子偶然“ 偷”走别人东西的做法,不能小题大做,过早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在众人面前道歉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有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上学恐惧症”,有的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不良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R, T+ g4 t% Q X1 T5 O
8 L: X4 z7 c, V6 G2 K 保护孩子自尊心尤为重要。比如老师应私下找孩子谈话,和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把东西还给失主,并进行适当沟通,不要与孩子的品德挂钩;家长也要作心理辅导,了解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动机是什么,可通过减少孩子开支,让孩子自己用零花钱赔偿等方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下次要避免等等。: S/ e t* C I3 q: J$ a& f( x/ D
' _8 L ^0 r4 c: G 啃手指甲是本能反应
5 H. ]% ~3 ^3 z) D4 K0 x
$ a7 e# X& N/ d+ d- s% C! y0 J 案例二:娇娇已经四周岁了,最近让妈妈极为苦恼的是,她老爱啃手指甲,妈妈为此采取过诸多措施,如:带手套、抹药水、转移注意力等,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弄的娇娇对妈妈也很不友好。6 Q3 [& m7 x, B1 s( v8 o* X% j
# q( W' H) T8 X) t( a0 x 看到孩子啃手指甲,很多家长不是无奈就是愤怒。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并指出吸吮是孩子的一种本能,是孩子用嘴对手的一种探索行为,说明孩子支配行动的能力达到了手、口动作相互协调的智力水平。此外,这一行为对稳定孩子的情绪有很大作用,但如果3岁以上的孩子仍在吃手,就得在身体发育或心理发展方面找原因了。
) P) ~* m% h1 i, j: {2 b$ {5 }, m+ p& U+ t7 U) d; d/ o. f6 A) L" ]
孩子体内缺少微量元素如锌、铁等,会引起异食癖,诱发吃手;压力过大或缺乏安全感时,可能通过吃手来降低焦虑,放松心情;孩子感觉无聊、或好奇心和模仿心理促使,也容易养成吃手的嗜好。
$ d7 H, ]3 l/ s2 R& Q+ u* _- R- r" P, n5 D0 ^: W# W. \
家长如果强硬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家长可通过检查微量元素、多陪伴孩子,留意孩子心理需要,了解吃手的动机,帮助孩子进行纠正,让他与“吃手”说再见。
$ @5 s, @ O( C# s, q% v# ]& z6 |# X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永远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将孩子的特点看成缺点;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用心将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做个快乐的父母吧! |
|